广告
刚从大洋彼岸回来的李志飞似乎还没将时差倒过来!
苏州街的一座大厦中,临街的会客室向窗外对望过去就是中关村创业大街。李志飞刚从美国回来,两眼通红的他一边手中把玩着自家的智能手表,一边对记者说,创业就是“发现并解决问题,别抱怨”。
2012年,从美国谷歌离开的李志飞带着他的创业梦回国成立了出门问问,就在今年的8月份,他带着自己创造出的智能手表Ticwatch 2国际版再次回到了曾经熟悉的国度,Ticwatch 2国际版创下了中国公司在美国Kickstarter众筹金额的最高记录!30天众筹金额超200万美元,“我们上线10分钟就已经达到了本次的众筹目标——50000美金”,李志飞的言语中透露出一丝自信。
出门问问做的是智能移动语音搜索的应用,类似于苹果的个人助理Siri,通过语音识别去理解用户行为并给用户以精准的搜索结果。这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呢?或许创始人李志飞自己的话可以给你一个想象的空间:“我们想成为像谷歌一样的公司,但是产品或落地的方式更像苹果”。
投资诚可贵,兴趣价更高
李志飞在谷歌做了两年多的工程师,主要做的就是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工作。之前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读博士,从事的也是人工智能相关领域,比如语音识别、机器翻译。因此可以说他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做回了“老本行”。
出门问问拥有目前移动搜索领域识别率极高的中文语音识别技术,可以理解多达11个维度的自然语言查询,支持超过70个垂直领域的语义理解。但语音交互并不是一条容易走的道路,苹果的Siri,谷歌的Google Now,微软的Cortana,还有亚马逊的Echo,全球互联网科技巨头们都在打造自己的语音交互,这一方面可以说明语音交互是未来的一个大方向,但是至今为止也没有哪家公司的技术让人有惊艳的感觉,这也表明语音交互是全球巨头们都在啃的硬骨头。
为了让出门问问的语音交互技术能够更多的融入到人们生活中,毫无硬件经验的李志飞不得不做起了自己陌生的硬件。硬件本身就难做,从零起步的出门问问偏偏还选择了to C的市场,或许是因为to C的产品能够直接面对消费者。按李志飞的说法,硬件本身是可以变现的,这对于初创公司十分重要。
“这个就是执行过程中的一些选择,更多是看事,那个时候我们做这个已经做了一年半了,你有什么选择,你公司有什么选择,如果你不做这个,你还能做什么,或者你的兴趣在什么地方,我觉得兴趣至少在我们创业的历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李志飞向《经理人参阅》说到。
这股创业大潮中,可能大多数人选择创业方向是看市场趋势,看能否拿到投资,看是否有很多投资人投了这个东西。李志飞对于这些因素都不是那么看重,他认为更重要的是看自身有什么样的能力,自身感兴趣的方向又在哪,“像智能手表是我感兴趣的,我们的语音交互在这个硬件上就能发挥应有的价值,”他说。
他也不想做现在市场上大家都在做的同一品类,因为很难去竞争。“同一品类去竞争就是去拼价格,拼营销能力,出门问问的营销能力肯定没有那么强,如果是一个不需要语音交互的产品,那跟我们也没什么关系。”李志飞向《经理人参阅》解释到。
他继续说,“更多是说你能做什么,你愿意做什么,市场上现在需要什么,做智能手表是这几个因素的综合结果。”
Ticwatch是出门问问目前打造的一款相对成功的智能手表,除了Ticwatch 2国际版在美国众筹的出色表现,它的一代和二代在国内的众筹都是破纪录式的成绩,Ticwatch 2在6月份推出时在京东众筹超1500万元。Ticwatch 一代和二代加起来的用户已突破15万,如果将创业公司的成长分成概念期、验证期、量产期和分销期,李志飞认为自己正处在分销的阶段,“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大力的使得这个产品能够到达更多用户手中。”
出门问问有很好的语音交互技术,华为和摩托罗拉在中国出售的智能手表用的都是出门问问的语音交互技术。出门问问希望像谷歌一样,成为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通过技术去改变世界,只不过落地的方式更像苹果,李志飞希望出门问问的产品像苹果的产品一样,可以掀起一股大众消费风潮,用技术做出吸引很多用户的产品,然后开创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即:技术-产品-用户-商业模式。
品类拼的是创新,而非价格和执行力
早期的出门问问花很多的时间在做人工智能的技术,比如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推荐、搜索,现在他们更多的关注产品的不断迭代和提升,譬如语音搜索在不同场景中的尝试。
广告
出门问问至今已累计融资7500万美元,去年10月获谷歌 C轮投资,这也是谷歌“出走”之后在中国大陆的首次投资。李志飞告诉记者,是谷歌主动找上他们的,他认为谷歌看中出门问问有两点原因,“首先肯定是语音交互能力,第二就是我们做to C产品的方式,因为我们是少数做to C产品的AI(人工智能)公司,绝大部分这样的公司都不是做产品,只是做技术,做好技术卖给别人。”
出门问问前期投资者真格、红杉都是主动找上门来的,甚至是早期纯粹的财务投资也不必自己出手。面对投资人,李志飞似乎不存在双向选择的问题,因为找上门的都是国内顶尖的投资基金。不过,李志飞还是回答了记者的追问,“如果真要说为什么选择他们,我觉得更多是看他们是不是很长线,因为做技术还是很长线,如果说他期望你短期内就盈利,短期内要达到多少用户,这是很难的。”
可穿戴、车载、家居,李志飞认为这三大应用场景可能是语音交互未来的方向所在,“基本上一个人每天的行为轨迹都在里面”。出门问问也在这三大应用场景做布局,用语音搜索等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服务,产品则是用来做人跟机器互动的探索,且产品是直接能够与用户产生关系和带来商业利益。“其实做这些产品是围绕人的生活场景,而且是围绕着语音交互是不是能够创新,今天的品类都需要做创新,不是纯粹的去拼价格、拼执行力。”
“如何打造创新能力呢?”对于记者这个提问,李志飞回答说:“一个就是能找到合适的人,这样的人是勇于创新的,不是只希望做一些他特别熟悉的事情。第二个就是千万别犹犹豫豫,而要快速迭代,快速的去做一个东西出来,交给用户去检验,而不是闭门造车。我觉得跟用户一起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你这个创新也没什么价值,这就是创新的一个外部输入。我觉得我们今天最重要的几个优势就是人才、技术以及跟用户迭代的模式。”
找到创业同类人,只需谈话一小时
“主观意愿是第一位的,你是不是真的愿意去创业,创业说白了就是你一穷二白,怎么从0到1,你怎么跨出你以前比较舒适的区域,其次才是说你做什么方向,你的能力有多大,你能在什么领域打赢别人,这都是后面的东西,我觉得初心很重要。”李志飞认为,不能只是依据外界的影响来决定创业与否,比如又有朋友创业了,或者哪个认识的企业融资或者赚钱了,这些都不可靠。“而且中国不需要那么多创业者,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如果谁都适合创业,这就不叫创业,这就是一份工作。”
记者接着问:“问题出在哪?”
“泡沫嘛,我不是指责创业,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梦想,可以去创业,但事实上99%的创业公司都会死掉,我们也有可能会死。是个人创业都能成功,哪有这么好的事?”李志飞说,“当然今天跟以前不一样的就是创业的成本大大降低了,今天钱太多了,中国的风险投资就是在这几年大规模增长起来的,而美国可能在十年前就可能这样子了,所以美国的投资更理性,更有方法论,知道哪些东西不对,当然也是有泡沫的,但这种泡沫是基于贪婪,而中国的泡沫是基于对事情的不懂,就是完全的盲目,投资者也是,这就是扰乱市场。”
出门问问招募人十分看重这个人是否与他们是同一类人。这也是出门问问与谷歌在管理风格上的相似之处,“谷歌在管理或者找人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人的能力,不太会注重个人经验,主要看你这个人聪不聪明,看你的价值观,对世界的看法、对工作的看法,对企业的看法,是不是同一批人,同路人才可以一起协作去做同一件事情,”李志飞说。
出门问问的很多员工原来都不是这个行业的人,李志飞喜欢那些很聪明又很想做点事情的人,这个是和谷歌比较相近的,“不相通的就是我们不能像谷歌那样铺张浪费,像他们一样不计成本。”李志飞笑言到。
这样的人唯一的缺点就是基本都没什么经验,“如果说你今天招的全部是一帮大公司出来的人,的确是有经验,但是可能很难创新。而且很多人可能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因为大公司风格就是自我保护。”不过出门问问也不抗拒大公司出来的,“只要他学习、足够聪明、足够努力。”
从2012年到2016,出门问问从最初简单的一个“demo”,到如今从算法到操作系统,从硬件到用户体验,再到供应链冲向市场……现在公司员工超200人,而工程师占到60%以上,典型的技术驱动型公司。
“怎么找到最初的那批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创业?”对于记者的疑问,李志飞回答说:“我觉得还是事情本身,就是做的事情是不是大家想干的,你做的事情是不是让他觉得是个不错的经验,不一样的经验。是不是同路人,跟他说一个小时的话就很清楚了。”
相关产品:
- 经理人参阅:人力资源管理
- 经理人参阅:人员管理
- 经理人参阅:企业战略管理
- 经理人参阅:企业文化建设
- 经理人参阅:企业管理实务
- 经理人参阅:创业管理学
- 经理人参阅:商业模式与商业思维
- 经理人参阅:团队管理
- 经理人参阅:情商与社交
- 经理人参阅:领导力提升
- 经理人参阅:市场营销
- 经理人参阅:项目管理
- 经理人参阅:精读MBA
- 经理人参阅:绩效管理
- 经理人参阅:销售与销售管理
- 经理人参阅:谈判
- 经理人参阅:有效沟通
- 经理人参阅:科学决策
- 经理人参阅:变革管理
- 经理人参阅:创新
- 经理人参阅:自我管理
- 经理人参阅:演讲与口才
- 经理人参阅:人才管理
- 经理人参阅:决胜职场
- 经理人参阅:财务基础
- 经理人参阅:精读德鲁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