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那天正好是愚人节,高禄峰进入正题前不得不说一大堆无关的话,以让公司的中高层相信自己绝不是愚人节来逗大家开心的。
完成全球最早同时也是最大的平衡车公司赛格威(Segway)收购交割,原定时间是中国的2015年3月31日12点之前,但是因为技术问题,无法按时完成,高禄峰零点不久就睡着了,一早醒来便收到纷至沓来的恭喜交割完成的祝贺邮件。这才有了上面的一幕。
而上演这幕“蛇吞象”并购大戏的则是一家成立仅仅4年的中国平衡车公司——纳恩博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智能短途代步设备运营商。
乍看起来,这的确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纳恩博创始人兼CEO高禄峰也曾畅想收购完成之后自己会兴奋成什么样子,真正得到结果时他却变得非常平静了。“历史告诉我们基本上没有舒服的时候,每一个时间段我们都在为一个目标在拼。”高禄峰向《经理人参阅》说到。
成为全球最大平衡车公司
2010年,高禄峰和同为北京航空大学毕业的王野花了两天时间搭出了一个平衡车模型,但是验证一个产品和真正把这个产品做出来相去甚远,真正成型的产品大约花了两年时间他们才推出来。“这个过程比想象的要艰苦的多”,高禄峰告诉《经理人参阅》。那时大家还把短交通理解为传统式的一种代步工具,对这个产业也没有什么理解。
高禄峰最开始想法非常的简单,他以汽车作比:希望说他们做一辆车要比原来 福特的好,开始可能想做一辆莲花跑车或者布加迪跑车,,但是产业化和研发之间的关系还是非常微妙的,它们比想象中要难。
不过,高禄峰认为他们运气也蛮好,公司在2013年下半年开始,财务数据快速的“跑出来”,同时那时候中国的投资环境开始发生重大的改善,大家的视野不再局限在互联网、电商等方向上,他们开始借助投资人的力量。
2015年4月,纳恩博宣布获得由小米及红杉资本中国基金领投的8000万美元投资。接着在9月份又获得英特尔(intel)的投资。
高禄峰对资本方还是有很强的要求,他不希望只是单纯的找一个财务投资人。现在小米和英特尔intel都是纳恩博两个重要的战略性股东,与其它股东不同,它们除了是财务投资人的身份以外,同时在供应链体系、渠道和销售等方面都会提供很多支持。“无论是小米,还是英特尔等其它投资商,它们往往看的是趋势,这是它们投资的一个前提。”高禄峰如此解释投资者的动机。
同年,即在获得小米和红杉资本等投资的同时,纳恩博全资收购平衡车鼻祖赛格威,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平衡车公司,成为估值超10亿美元的公司。高禄峰回想起此前,“对于赛格威并购之前,绝大部分时间我们对其是高山仰止,它对整个行业的推动与颠覆,是所有从事类似行业的人都会心怀崇敬的。”
其实最开始的联系非常不顺畅,毕竟赛格威历史悠久,而纳恩博只是个初来乍到的行业新生,高禄峰多次率团队赴美谈判都无功而返。但是,双方在长期周旋中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赛格威的高管开始开始认真考虑这家中国公司的收购建议。
有两件事情在整个收购过程里面产生了推动作用,高禄峰向《经理人参阅》分析到,“一是所打造的产品得到对方的尊敬,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二是在整个交流的过程中让对方看到了我们团队的实力,得到了对方内部高管团队的信任。”
完成对赛格威的收购后,纳恩博将赛格威在全球平衡车的400多项专利权全部收入麾下,而纳恩博产品外销海外市场将不再受到阻挠,此前众多做平衡车的中国公司就因为专利问题而在海外受阻,当然也有技术上的硬伤。对赛格威的收购让纳恩博获得其全部专利、多元化产品线、供应链体系及国际品牌影响力。“通过这个并购你可以看到整个公司的战略、想法,形成了一个人才的聚集点”高禄峰说到。
两年内将平衡车做成消费级产品
平衡车刚推出时曾被乔布斯誉为“划时代的发明”,贝佐斯则是另一位十分看好该产品的大佬。然而经过10多年的发展,赛格威并没能像苹果一样,掀起一股大众消费风潮,年销量一直在1万台左右,客户主要是以那些有钱的社会名流和类似沃尔玛这样的企业用户,通俗来讲,这依旧是一款有钱人才开得起的代步工具。
广告
如果要把打造“爆款”这件事情放到被分析的角度上,高禄峰认为,首先得有一个真正拿得出手的产品,这只是结果,但是围绕这个结果有很多的东西,整个研发团队是否配合,整个工业设计团队是否OKok,团队对产品的定义是否OKok,这是核心。第二个是得有一个非常好的营销能力和销售渠道,其实这是两件事情,但是往往被大家做到一起,就像怎么让更多人知道你的产品和将产品卖出去是两码事。最后,他认为非常重要的就是战略的资源包括资金准备要非常充足,整个弹药和粮草非常重要,否则即使你有好产品,即使产品可能卖的不错,但是在你没有形成完整的闭环和良好发展的情况下就会完蛋。“首先你确实有一瓶好酒,然后你要会吆喝,关键是你还有大规模去灌装这个酒的能力。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这些都不成问题。”高禄峰解释到。
高禄峰和投资他们的雷军都希望将平衡车做成一个消费级产品。“还需要两年时间让平衡车成为一款大众产品。”高禄峰信心满满的说到。他认为每一件产品、每一个模式必须要符合生意。比如说你做了一个硬件,问题是它有什么用处,你要想这个硬件的商业模式和应用模式是不是合适与合理,“原来做一个产品很难想清楚他的用户规模可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我觉得现在这个阶段已经不存在这种事情了”,他说,“今天一个产品你第一天都没有把它想清楚怎么研究的话,我感觉有你不会有你再想清楚的一天,比如说华米手环做的很成功是因为他们第一天就明白靠什么来盈利,同样的我们这个产品也是如此。”
去年的10月份,纳恩博联合小米推出了九号平衡车,这也是纳恩博进入小米体系的首款产品,售价不超过2000元,只是一部智能手机的价格。在随后的“双11”购物节中,天猫、京东两大电商平台的单日销量就接近2万台。此外,纳恩博在成立的2012年也一同推出了其首款产品风行者系列。2013年底,推出Ninebot九号系列,2014年8月,发布单轮Ninebot One系列,2016年3月众筹新品Ninebot One A1。
高禄峰告诉笔者我,纳恩博(不包括赛格威)目前所有产品的用户规模已达百万级,而新增到千万级的用户则是他们接下来的目标。而纳恩博所定义的短交通,除了不仅限于平衡车,他们也会陆续推出一些新的形态,像电动自行车,他们也会去做,他们期望给用户提供一种新的短交通体验。他们现在的两大核心是短交通和机器人,今年CES,纳恩博就联合英特尔推出了一款基于平衡车的机器人,而机器人也是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纲要所列的十大重点支持领域中的一种。
而纳恩博他们和小米最新合作的产品——滑板车马上就要在11月份推出了。“我们和小米分工很清楚,我们只做典型产品的研发,小米去做渠道和销售的事情,互相合作的很好,双方期望在一段时间内在平衡车领域做到全球第一,滑板车一样是满足通行的需求,接下来也会有很多新类别出来。”他说到。
在高禄峰看来,纳恩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一种非常专注的创新和战略思考。他见过很多团队很拼、很专注,但是发现他们用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或者说错误的维度上,最后就失败了,他们只是有一个做好的想法,但是没有深入的去思考,进入之后可能才发现很多逻辑都是错的。
一路走来,有很多场景都历历在目,但是如果说有某个特别怀念的瞬间,高禄峰会想到和王野在三亚考察市场的时候,那个时候大家很多的想法还不清晰,还在酝酿,很多产品的状态还在定型阶段。在宾馆里面,“我们在一个房间所畅想的和对这件事情的期盼在后面被一步步验证和一步步实现。”高禄峰向《经理人参阅》说到。
相关产品:
- 经理人参阅:人力资源管理
- 经理人参阅:人员管理
- 经理人参阅:企业战略管理
- 经理人参阅:企业文化建设
- 经理人参阅:企业管理实务
- 经理人参阅:创业管理学
- 经理人参阅:商业模式与商业思维
- 经理人参阅:团队管理
- 经理人参阅:情商与社交
- 经理人参阅:领导力提升
- 经理人参阅:市场营销
- 经理人参阅:项目管理
- 经理人参阅:精读MBA
- 经理人参阅:绩效管理
- 经理人参阅:销售与销售管理
- 经理人参阅:谈判
- 经理人参阅:有效沟通
- 经理人参阅:科学决策
- 经理人参阅:变革管理
- 经理人参阅:创新
- 经理人参阅:自我管理
- 经理人参阅:演讲与口才
- 经理人参阅:人才管理
- 经理人参阅:决胜职场
- 经理人参阅:财务基础
- 经理人参阅:精读德鲁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