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再是平的,怎么办?

2016年8月30日

  今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自从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复苏有力无气,美国中产阶级收入增长停滞,一股怨气把目前困境的原因归诸于全球化自由贸易,认为这是导致制造业的萧条,抢走了美国人的饭碗的元凶。

  为了争取选票,两党的候选人都否定自由贸易,民主党的希拉里一改她之前支持自贸的立场,转而反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共和党的特朗普宣称全球贸易是一种威胁,要从新检讨1994 年生效的北美自贸协定,抵制人工成本低廉的墨西哥产品, 把美国利益放在首位。这些选战宣传,完全压倒了以往理性看待贸易带来全球的共同繁荣、利己利人的论调。

  全球贸易低迷不振,多股力量作祟

  全球贸易最近几年来,增速放缓,每年徘徊在3% 以下,不及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年平均7% 的一半,甚至这个速度都难以维持。分析师惯用经济周期下行,需求不振,投资不足来解释,寄望经济复苏将推动贸易走出谷底。但是长期趋势的变化也成了讨论的热门话题。全球贸易的增速近年来落后于GDP 增速,通常贸易与GDP 比例增长反映一个国家国内市场运作的成熟度,更加融入全球贸易体系。如果这个趋势逆转,贸易增长停滞,蛋糕不再继续做大,争夺市场,成为零和游戏,对世界经济及创造就业机会都非常不利。

  今年上半年中国进出口比去年同期下降3.3%。一般的解释仍围绕着全球需求疲弱状况未见好转,英国脱欧、美联储加息预期、恐怖主义威胁之类,影响全球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加上中国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不利于竞争。中国的外贸处境虽然不利,然而并非特别艰难,中国有庞大国内市场,以及出口对象非常分散,比起其他外贸依存度高的国家较能承受打击。

  世贸组织在七月底发布贸易监测报告显示,从2015 年10 月到2016 年5 月,世贸组织成员采取了以反倾销为主的限制措施达2800 项,获得解决的只有四分之一。总干事阿泽维多对这个趋势,表示担忧,但预测今年全球贸易还能与去年持平,保持2.8% 的增速。

  最近伦敦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全球贸易及时通报(Global Trade Alert),直言不讳的指出全球贸易自从2015 年初到今年五月份,原地踏步,不见增长。

  据其分析,全球贸易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飞速增长,到2008 年金融危机后一蹶不振,原因是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保护主义抬头,其表现的方式不在关税壁垒,而是境内的一些手段。最显著的是强化“本地成分的要求”(local content requirements),使得不少长期从事外贸业者以及这方面的经济分析师非常意外。多年来,业内人士以为这类要求在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期的“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体制谈判中,已经废止,却未料到死灰复燃,成了最近两年最常用的手段,尤其在电子机械领域 (包括通讯器材)和汽车贸易,屡见不鲜。这两项每年的贸易额超过2 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的11%。

  冷静应对,方能翻越保护主义的“群山峻岭”

  强化“本地成分要求”的趋势,看来可能会越演越烈,跨国公司不得不做出对应的方案。五月间通用电气的CEO 伊梅尔特在纽约大学演讲时指出,他在1982 年进入通用电气时,该公司80% 的销售供应国内市场。全球化提高了它的效率和竞争力。到了2015 年,通用电气70% 的销售来自境外。它在全世界有420 个生产基地,遍布于180 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超过1170亿美元。

  然而保护主义投下了阴影,反全球化浪潮中,跨国公司为了自我保护,不得不放弃以往所依赖的比较优势分工,达到效率最大化。拿火车头来说,以往零部件生产分散在各地,最后集中组装,而将来大部分零部件必须就地生产。这类的转变,形同以外商直接投资设厂,取代贸易,而且国产化的要求势必更加弱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除了“本地成分”的要求外,一些国家还用各种方式来抢占市场份额,包括政府主导的出口促销、补贴、进口税上调等等。

  报告指出G20 国家中,美国反倾销力度最大,其次是印度和俄罗斯,中国居第九位,而中国被指控的次数居首。在2015年1 月到2016 年5 月之间,中国遭遇484 次,几乎平均每天一次。其他金砖国未能幸免:巴西221 次,印度277 次,俄罗斯236 次,南非171 次;发达国家也相当频繁:美国334 次,德国362 次。

  十多年前,弗里德曼的畅销书《世界是平的》,热情的宣称科技进步和自由贸易势不可挡,多年来深入人心。现在面对着人为设置的“群山峻岭”,再高唱“世界是平的”,就难有说服力。从事外贸业者一旦看清世界大势,就不至于认为各类贸易歧视是单纯冲着中国而来,山不转水转,不如静下心来,采取灵活的态度来克服障碍。脑袋发热的民粹思维不能解决问题,只会把情势弄得更僵。

  周乃蓤,经理人参阅总编,曾任路透社资深记者,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全球财经项目创始人及主任,著有《国际财经新闻知识与报道》。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