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的她是如何打开90后市场的?

2016年7月7日

  刘莙怡在公司里被叫做“船长”,在公司外,有人叫她“进击的少女”。
  她生于1991年,双鱼座,做的音乐产品“echo(回声)”(以下简称echo)不到两年时间就获得了2000万用户,且其中8%以上是付费用户。从高中注册第一家公司开始,这是她创业的第八年。
  不像许多年轻的创业者,靠一个剑走偏锋的idea起家,从爆发到沉寂的过程也如烟花。现在,echo的用户仍在稳步增长,并已完成C轮融资,估值超过10亿元。
  除了音乐APP,刘莙怡还在echo的品牌下拓展了咖啡馆、酒吧、生活用品等产品线,并计划8月在上海举办一场名为“echo回声嘉年华”的大型音乐节。
  2015年9月,在echo的周年庆上,刘莙怡请到了苏芒、何炅、SNH48等娱乐、时尚明星站台。
  如果只扫描时间线,这是一个典型的张爱玲所说“成名要趁早”的故事。
  见到刘莙怡时,上海正值梅雨季,微凉。她穿着一条齐胸的露臂红色长裙早一拍入夏,偶尔抿口茶,语调慢悠悠,染成紫色的头发,把脸衬得很白。一只小小的美国短毛猫,每隔几分钟,就无声无息地从她和记者的脚边蹭过。
  办公室在江宁路,二层小楼,距外滩不到4公里。进入一层,所有人都要脱鞋。二层中央的会客沙发旁,一边摆着一套架子鼓,另一边立着一架荷兰Moooi的黑马落地灯。
  她自己的CEO办公室布置惬意,四处漫不经心地堆积着来自各个国家的有趣玩意,架子上摆着一溜儿洋酒。一位员工说,如果是懂酒的人,会知道其中许多的尖货在国内都很难找到。
  在刘莙怡的座位头顶,一边挂着一张缩小版的美国《独立宣言》,另一边是一张印有纳斯达克标识的证书。
  成年人的老辣会带给人距离感,年轻人的能量也让人既敬畏又怀疑。
  在中国互联网创业浪潮中,不乏与她年龄相仿、早早名噪天下的创业者。不过,与他们热切的眼神不同,刘莙怡在不羁中,还有一种明显的老成。
  某种程度上,她对金钱没有那么饥渴——这应该也与她的家世和童年经历有关。谈到公司管理,她也不觉得这是个问题,“中国人是很听话的,只要你是老板”。
  她没有抓紧时间开疆拓土、推高估值的野心,她也不太急于花手段为echo增长用户、扩张规模、加上更多时髦的风口概念,她也特意强调,自己很少接受采访。但对想创造怎样的产品、做一家怎样的文化公司、自己要留下怎样的影响,她计划明确,有理有据。

  • 4
      「 世代经商 」
      刘莙怡18岁时,许下了一个愿望,希望自己在25岁之前,做出一款“用户上千万、能让自己热爱的东西变得更好的互联网产品”。echo上线一年后,用户突破千万,这一天,她24岁半。
      刘莙怡出生于徐州,家境殷实,5岁时随父母移居深圳。她的祖辈曾是徐州首富,有百年经商历史。“我们家族这么多年,战乱什么的,死得七 七八八,也还是剩下一百多个人。”
      刘莙怡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母亲曾任云南大学设计学院的副院长,著名服装品牌“淑女屋”的早期设计就出自她母亲之手。在父母身边耳濡目染,加上家族的血脉传承,刘莙怡比较早就有了独立经商的意识。
      文 革期间,刘莙怡的家族曾经遭受过不小冲击。“不剩什么了,字画都烧了。”但代际传承的奇妙,让家族中的许多人至今仍活跃在商界。
      或许早早听过家族兴衰的故事,刘莙怡对政策、时局有超出她这个年龄的关注。
      她曾有做实业的机会,但仍然选择了在互联网发展。“实业的政策管制、经济投入,包括人脉关系的围墙都是很高的。你要做一件事情,没有几个许可证根本不能开始。但是互联网,你先去做了,可能才会要许可证。”
      家庭带给刘莙怡的,除了眼界和艺术的熏陶,还有宽松的教育环境和对创业的支持,这也让她比较早就摆脱了金钱的束缚。
      “我的家庭条件,至少养我这样一个女孩子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所以我做事情就会更多地去享受,想好到底为什么要去做。我本来喜欢文化产业、消费领域,中国又有这么大的一个缺口。”
      在刘莙怡看来,她的眼界也来自于在美国留学的经历。看到了国外的文化产业可以发展成什么样,就知道中国现在有多少机会。
      「 出师受挫 」
      早在2009年,还在读高三的刘莙怡就注册了自己的公司。高中毕业后,刘莙怡被芝加哥哥伦比亚艺术学院录取,主修游戏设计,辅修网络编程。读大学期间,她自己做过几个小产品,但每个都没有坚持做大。

  • 4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