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炜新书《重生》:“破界时代”传统企业的战略转型何去何从?

2016年7月4日

  7月2日,国内知名管理学家、华夏基石企业管理咨询集团首席专家施炜携新书《重生——中国企业的战略转型》发布会在京举行。此书站在时代变迁的宏大背景下,围绕中国企业战略转型的挑战与现实问题,以及转型的方向、路径、举措等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并结合大量中国本土企业管理实践案例。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传统产业前期经历过高速成长、已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它们大多数目前普遍面临产业空间有限、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等压力,同时存在核心能力不足、人才和管理基础薄弱等内部问题。对这些企业来说,战略转型和变革是当务之急。

  在施炜看来,中国企业战略转型的核心是企业文化的转型。中国企业必须遵循一些基础性的价值理念和组织原则,必须在涉及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这是中国企业的“成 人礼”,也是它们未来成长的基石。

  施炜向《经理人参阅》表示,“目前中国企业和一些管理先进的外资企业差距不只是差了一点点,而是相差了一个量级,与它们的差距体现在整个体系上。”施炜认为,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主要缔造者和引领者,也是企业战略转型最关键的主体因素。

  围绕战略转型,本书重点讨论了企业文化的基础性作用,中国制造的困境与工业4.0的机遇,还有互联网商业模式对传统产业的影响以及传统企业的能力缺口和转型突围方向。

  作者在自序中写道:“对传统行业的企业来说,真正的威胁往往不是来自于同业竞争者,而是来自于其他领域的跨界‘颠覆者’。”

  以下为新书内容摘录:

  根据对中国企业文化现状的理解,结合 成熟经济体中领先企业的文化主张,从前瞻角度来分析,我总结了如下几条中国企业的文化共识:

  第一,企业创始人、领导者的基本宗旨和使命在于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久,使之为客户创造更多、更好的价值。企业领导人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并信奉“企业宗教”:企业不是手段,本身就是目的,是根本价值。

  第二,企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此基础上使之成为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企业和其成员之间,自由选择,平等合作,相互尊重,保证对方的合法权益,共同遵守双方约定的契约。企业治理透明、诚信,不搞暗箱操作。

  第三,企业在处理组织与人的关系时,就“人”的基本假设而言,不迂腐、简单地信奉人性“善”,也不激进、阴暗地认定人性“恶”,而是相信人性中的理性(趋利避害)和智慧因素(格物致知)。

  第四,企业的公正在于能力和绩效原则。能者上,庸者下。组织内部需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性。企业根据价值贡献分配利益,注重资本原则和知本原则的统一,重视多种形式的分享和共享,保持利益结构的动态平衡,妥善处理新老团队、内生外引团队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使企业始终具有压力、动力和活力。

  第五,企业是一个独立、自为的生命体,任何人不得凌驾于企业之上。每个人都要接受企业的制度约束和文化约束。即便是企业创始人,也要服从企业目标,符合企业的标准和要求,遵守组织规则。进行文化建设时,要求同存异,并确定好“求同”和“存异”的边界。

  第六,企业为其成员提供合乎人性的文化环境和组织氛围:尊重的、平等的、透明的、公正的、温暖的、积极的、正向的、简单的……正如一首歌里唱的:水的美,鱼知道。

  第七,企业的文化风格是“军事型”和“校园型”的融合。“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既强调统一、规范、协同和效率,又强调自主、灵活、创新和创造;既有战略创新力,又有战略执行力。摒弃“家长制”和“一言堂”,注重权力制衡和决策民主;引入“自组织”机制,使组织具有弹性和开放性。

  第八,企业发扬谦虚、谨慎、勤勉、艰苦奋斗的作风,弘扬充满激情、敢于超越、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同时,以科学精神和专业原则,发现事物真相,遵循客观规律。倡导就事论事、开诚布公的沟通原则;构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组织机制。精益求精地对企业进行持续改进。

  第九,企业在战略思维上要守正出新。在竞争中恪守底线,坚决反对不择手段;在成长中注重技术能力、管理基础,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在战略上动态创新,在竞争谋略上出奇制胜。

  第十,企业文化必须是开放的,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度,在开放中鉴别、比较、选择和融合。同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必须与之积极、有效地互动,对挑战及时作出回应。从企业成长的历史过程来看,风一程,雨一程,山一程,水一程,企业文化也势必要经历动态演进和变化;不变的是优良的文化基因和“基石”(基本原则),其他部分因时而变、随物赋形。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