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在进军国际市场时,相当一部分被专利挡在了市场之外,或陷入海外专利诉讼案,遭遇跨国企业的专利围剿。知识产权和专利不仅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捍卫自身的必备武器。《经理人参阅》特别邀请王宇松、李大维、宋思齐三位专家一起探讨企业如何做好知识产权和专利的保护工作,怎样应对专利流氓公司的侵扰。
经理人参阅: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专利保护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宇松:尽管中国知识产权专利法是1984年颁发开始,中间几次又完善修订,从法律条文层面已经到了相当程度,但对于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专利保护现状总体上讲,还处于发展过程中,确切说是处于应用层面的起步伊始阶段。
前些年在国家“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专利事情上受过数次教训也吃过大亏,因此中国的企业在明显专利侵权下已经有所意识的,但在知识产权、专利保护应用层面上看,差别就非常明显了。当然这与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氛围、个人和公司的意识脱不开关系,透视其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对知识产权专利保护的应用能力、使用方法不足而造成的。
大家比较了解的2014年小米被Ericsson起诉在通信领域侵犯其核心专利事件,小米面对众多数量专利产权保护,只能付费平息了事。从现实情况看,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的专利数量、核心专利水平、专利实用化上我们与发达国家是非常明显,更不用提在专利布局、专利策略、专利预警与辅助创新、专利辅助技术攻关等应用上,与发达国家差距就更大了,因此国内企业尤其想成为行业一流的企业一定要奋起直追,切记不要满足于我们国家专利总数量快速提高的表面现象。
另外,近几年中国企业通过巨资收购国外近同企业,实现专利知识产权的所有权的转移,不得不说也是一个策略,但是这样做代价太大了,而且有些核心专利人家是不卖的,最重要的是通过收购方式,替代不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体系的培养,并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宋思齐:中国企业已经认识到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的重要性,但是应用知识产权和专利的能力还比较弱。尽管中国知识产权和专利的数量庞大,但是大部分专利的品质比较低,很多专利没有应用到实际产品中,没有产生应有的价值。
李大维:全世界在专利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上已经从一个极端开始回归到一个新的平衡,在欧美国家现在有相当多对专利和知识产权的合法性、实用性的检讨,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刚好在另外一个极端,在改进这个保护的同时需要了解世界的这个新平衡在改变。
过去10年,中国山寨已经演化到一个开放创新的模板,不再是一个单纯只会抄袭和拷贝的产业链。透过公板公模白牌的体系,让更多人可以参与这个产业,也让各种不同的新产品特别是在信息类方面,可以快速地从创新到大规模的传播。
经理人参阅: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对企业发展有何价值?
王宇松:知识产权、专利保护对企业的价值是用“生死攸关”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Ericsson起诉小米通信方面专利侵权事件,属于知识产权经济价值所得纠纷,损失的是具体金钱,而我们再看HTC,起诉他是那是竞争对手苹果,起诉的目标可不是索取费用,而是直接干掉拖垮。三星、苹果、谷歌、微软等这些技术身量很大企业,其实专利官司他们之间经常发生,沸沸扬扬但是最后大都是庭下和解。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公司都有明确的专利战略策略、庞大的专利布局和专利综合保护预警机制,谁也没有办法把对方压倒。
最近几年,国内已经出现了专利战略、专利布局专项咨询,以提高企业专利应用的综合能力,这是非常可喜的变化,那些受困于专利事务纠纷的企业或者是进军行业一流企业,大都表现得尤为主动,贴近了解普遍发现都面临着几乎相同的境地——竞争对手专利数量众多、核心专利无法绕过,更有甚者未来几代产品/技术的专利早都被卡死了,竞争对手跟随模仿太快,无法保证技术持续领先,到这个层面就是如何持续快速创新的问题。
国内企业都在喊着产业升级,从OEM到ODM,但是国外庞大专利数量、核心专利的限制是摆在企业面前一道巨大的障碍。从技术专利授权到工厂制造、产品零缺陷的质量,是承上启下的关系。企业如果没有核心专利技术,只能代工生产或者购买专利,即使企业的产品达到六西格玛水平,实质上也只是优秀代工厂而已。
宋思齐:价值链上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赚取的利润才会高。比如苹果,虽然是在中国富士康公司生产的,但是因为控制了核心技术、品牌等知识产权,所以能赚取高额的利润,而代工厂富士康只能拿到很少一部分。中国企业要学习如何把知识产权变成实际的价值。
李大维:开放创新民主化创新的未来,知识产权的价值不大。Arduino和Linux都是很好的例子。在开源硬件和开源软件的背景下,这两个项目提供了非常大的生态系的发展基础,让新一代的创新者可以有新的平台、新的方法去创新。
经理人参阅:企业在做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王宇松:针对某个技术点去申请专利,涉及到的企业活动、细节有几处值得我们注意,比如申请专利时要查新、查重,实用新型、发明如何更好的选择;专利撰写四书要全,并主权利要求,关系到整个专利的质量甚至是否有效,否则未来专利技术保护纠纷中无效。不过我相信,这些注意事项在企业中已经达到了一般的共识,这些是国内大多数企业的常规做法。
另外,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我想强调的是——这里指的是广义、大的知识产品保护,而不是针对某个技术点去申请专利的保护,因为好多企业目前对于一个技术点只写上一个专利,这种做法用来实现专利产权保护是非常有风险的,需要专利策略、专利布局等综合机制,绝不是简单的申请专利点来保护,它实现不了专利技术的经济市场的战略目标。
因此,企业做知识产权保护,其实要做很多事情,它是企业实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大大地削弱其作用,专利知识产权一定要提高到“体系”高度来重视。
李大维:在这个开放创新的新时代,专利是现有大公司保护既得利益的一个工具,并不能拿来保护小的、新的创新人。从窗口方面来说,随着开源软硬件的时代的来临,代表开放创新的创客应该开始考虑在未来没有知识产权壁垒的环境下,应该如何去竞争,如何去创新。
经理人参阅:您如何看待那些靠专利生存的专利流氓公司?
王宇松:专利知识产权的保护是靠专利法、企业主体的行为共同实现专利市场的规范,然而专利法作为法律的一种体现,必然有着其共同的一面,那就是法律缝隙漏洞,无论如何完善都是会有的,加上专利的经济不确定性和专利很强技术性,因此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自然就会出现依靠发动专利侵权诉讼等手段获利的公司,这些公司没有实体业务,这就是说的专利流氓公司。
在美国专利流氓公司生存环境,要比日本好得多,因此美国的专利流氓公司很多,他们专业专职、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科技发展和企业创新活动,近年国内也出现了一些专利流氓公司包括国际上的流氓公司,已经入驻中国,不断开设分公司、办事处,且有明显抬头迹象,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李大维:这些专利流氓公司是把专利和知识产权变成既得利益保护自己的最好证据,我们必须让专利和知识产权回归到它的根本,用来保护真正拿这些知识产权和专利去做事的创新者。而不是让知识产权变成一个法律诉讼的手段。
宋思齐:大部分的专利流氓公司主要是法律公司,有自己的法律资源。这些公司没有自己的核心专利,利用法律漏洞玩法律游戏,这会影响创新的效率。最近几年,专利流氓公司泛滥的美国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大对专利投机公司的限制。
经理人参阅:企业如何应对专利流氓?
王宇松:这些专利流氓要打击的主要有两类公司—大型公司或中小高新企业,后者受到的打击往往更大,因为这类公司往往技术实力单薄,其研发产品实施、知识产权乃至整个资源的筹备准备不足,承受能力非常有限,这时候专利流氓一纸专利起诉,极可能会导致一剑封喉。
这些仅靠专利侵权诉讼手段获利的公司——专利流氓公司,从业务内容形式上讲属于文化流氓,他们玩的是技术和法律漏洞。凡事都有辩证两面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专利流氓公司迫使企业快速反应、重视专利申请、弥补自身的专利战略,专利流氓公司就不会轻易纠缠。初创微小公司,因为自身实力不足,前期可以采取公司联盟的形式组合起来,走过危险阶段之后,完善专利策略等活动。
令人担心的事情是,国内专利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综合战略刚刚起步,假如直接面对这些国外成熟的流氓公司,败诉的机会非常高,经济损失也很大,因此对于科技类企业在不断地创新,加强专利保护意识的同时,还要及时建立一套专利预警机制,不然悔之晚矣。
总是,以上所有关于知识产权、专利保护的核心是——企业创新效率问题、创新能力问题,包括创新管理、创新战略体系等综合力的问题。
相关产品:
- 经理人参阅:人力资源管理
- 经理人参阅:人员管理
- 经理人参阅:企业战略管理
- 经理人参阅:企业文化建设
- 经理人参阅:企业管理实务
- 经理人参阅:创业管理学
- 经理人参阅:商业模式与商业思维
- 经理人参阅:团队管理
- 经理人参阅:情商与社交
- 经理人参阅:领导力提升
- 经理人参阅:市场营销
- 经理人参阅:项目管理
- 经理人参阅:精读MBA
- 经理人参阅:绩效管理
- 经理人参阅:销售与销售管理
- 经理人参阅:谈判
- 经理人参阅:有效沟通
- 经理人参阅:科学决策
- 经理人参阅:变革管理
- 经理人参阅:创新
- 经理人参阅:自我管理
- 经理人参阅:演讲与口才
- 经理人参阅:人才管理
- 经理人参阅:决胜职场
- 经理人参阅:财务基础
- 经理人参阅:精读德鲁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