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识,缺能力,制造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亟待提升

2016年11月11日

广告

  对制造企业而言,时间就是生命线。互相依赖的供应链、日益严苛的质量要求、不断上涨的制造成本,都使得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变得越来越复杂。不少企业抱怨说:“千辛万苦才搞定了新客户,好不容易拿到的订单,加班加点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却因为物流耽误了时间,客户没能在你承诺的时间内拿到货,收不到尾款或得了差评。”

  2016年下半年,《经理人参阅》杂志对中国制造企业的物流供应链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并邀请到物流供应链管理专家、南开大学商学院李勇建教授来解读这份报告。

  《经理人参阅》:看过这个调查结果后,您总体的印象是什么?

  李勇建:我总体的感觉是有喜有忧。喜的是我看到今天制造企业对物流供应链的认识,比前几年有很大进步,尤其是一些跟国际接轨的行业,如电子行业,其市场的国际化,采购的国际化,让这些企业的物流供应链管理在意识方面已经有了很大提升。

  另一方面,在实际应用上,大多数中小企业在物流供应链管理能力上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外,因为很多调查数据不够细致,因为不同行业和规模的企业,所面临的管理挑战会不一样,有些问题被平均数掩盖,毕竟大企业的情况跟中小企业在管理上很不一样。今后做此类调查时,数据分析时可以更加细化。

  《经理人参阅》:参与调查的中国制造企业在物流供应链管理上,正处在哪一个水平?

  李勇建:总体看来,大企业已经有一定的物流供应链管控能力,中小企业在意识方面处于中上水平,但行动方面还处于中等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此外,还有20%的企业还没有意识到物流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这方面亟待提高。

  《经理人参阅》:从调查结果看,目前中国制造企业在物流供应链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哪些方面?

  李勇建:我看到调查中,有2年以上的物流供应商长期合作的企业已经占到70%,说明大家已经很重视物流合作关系的培养。物流供应链运营的意识有了,下一步应该考虑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客户需求的变化,密切这种合作关系,同时到挑选更好的物流供应商来提供物流服务。

  《经理人参阅》:被调查的制造企业中,有五成都曾经因物流原因造成货物损坏、超时、要退款或罚款等损失,对于这些企业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损失,您有什么建议?

  李勇建: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首先要找出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清楚责任。从制造企业自身原因来看,有可能是因为包装不当造成损伤,也有可能因为设计缺陷造成损坏,那么企业就要吸取教训,改善包装或设计。如果是物流公司方面的问题,如因为货物经过多次倒手,因为搬运方式不当成损坏,在索赔处理之后,毕竟大家是长期合作商,很多事情可以沟通解决。实在解决不了,企业也可考虑更换物流方式或更换物流供应商。

  此外,在外贸业务中所涉及的跨国物流管理中,制造企业可以考虑做好发货余量管理,比如易损的电子原件,本来应该发货1000个,考虑到之前的货损比例,在发货运输时,可以考虑多交付10%~15%的货物,预防万一在物流过程中造成损失,合格产品不会数量不足,以保证交期。虽然看起来多发货会增加成本,但跟补货的时间和费用相比,还是很划算的。

  《经理人参阅》:调查发现,只有16%的企业认为自己在物流供应链服务方面优于竞争对手,您如何看待这个结果?

  李勇建:从这个数据看来,我觉得大多数制造企业刚刚开始重视物流供应链管理,看到的问题比成绩多,所以显得有些不自信,其实竞争对手未必比自己强很多,只是不会主动暴露自身的问题。不过,这些企业在物流供应链管理方面确实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经理人参阅》:您认为制造企业在物流供应链方面还有哪些可以不断提升?

  李勇建:我认为,作为中小制造企业,一方面要尽量找到跟自己匹配的合作伙伴,根据产品的轻重缓急分层级做好物流供应链管理。同时,因为规模小议价能力低,中小企业只能把自己的事先做好,给物流供应商和客户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作为有实力的制造企业,我建议他们加大信息(IT)管理的投入和力度,不断提升国际化供应链管理能力。企业有信息化管理后才能做好精细化管理,只有加强自身管理能力,服务水平才能有质的飞跃。

  当企业自身的信息化管理顺畅之后,才能跟物流供应商的IT系统无缝链接,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得以实现,运输仓储安排能全程可控。这样全程可监控的物流服务会给客户带来信赖感和安全感,让制造企业在竞争中胜出。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