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职场往事:权力游戏不好玩

2016年11月10日

广告

  这大概是《史记》中最搞笑的段子:汉文帝问右丞相周勃说:全国一年中判决的案件有多少?周勃谢罪说:不知道。汉文帝又问:全国一年中钱粮的开支收入有多少?周勃又谢罪说不知道,急得汗流浃背,惭愧不已。

  于是皇上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陛下若问判决案件的情况,可询问廷尉;问钱粮收支的情况,可询问治粟内史……宰相一职,对上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养育万物适时生长……汉文帝对此大为称赞。

  周勃十分难堪,退朝后埋怨陈平说:您怎么不在平时教我这些!

  陈平笑着说:您不知道自己本职工作是做什么的吗?陛下如若问起长安城中盗贼的数目,您也要硬着头皮回答吗?这时绛侯周勃终于明白,自己的才能比陈平差远了。

  陈平佯问起长安城中盗贼有多少时,不知道周勃瞬间是否会真的扳起指头数数。初读《史记》至此处,不免大笑。直到后来有一天,终于发现这里有一处不好笑的地方。

  问题就在这句上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

  聪明人和傻子

  周勃是冲锋陷阵的猛将,为人敦厚木讷,每有读书人和他谈事情,他都习惯性地说:趣为我语。现代人的口气就是:有事快说,少哔哔。

  陈平则是足智多谋的军师。《史记》载陈平出了六大关键性的奇策,帮助刘邦夺取天下,这里面我们所知道的有荥阳声东击西溃围、重金离间楚君臣、借巡游擒楚王韩信、巧说阏氏解白登之围,其他的计策据说十分隐秘而世人无法得知。

  周勃这种猛将总是有的,但陈平这种智囊实为罕见。就才能而言两人显然不在一个级别。陈平和周勃在汉高祖时共事,吕后时期亦然,文帝上台两人为左右丞相,三朝同列,周勃怎么会到今天才知道自己不如陈平呢?这未免太奇怪了。

  这事得从头说起。且看汉高祖那段著名的遗言(见《史记高祖本纪》)

  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前面萧何、曹参、王陵都好理解,到了陈平,有些绕了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初读《史记》,自然而然地认为这是说,陈平可以出谋划策,却难以独当一面。后来明白不是这么回事。谋士在初期,势不足服人,固然缺乏统帅力,但逐渐位高权重积威,就完全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

  汉高祖生前最后一个命令诛杀樊哙,就是交给陈平执行的(有意思的是周勃协同参与此事)。诛杀樊哙的任务并不简单,高祖晚年不管是北征陈豨还是南平黥布,都是自己打的前期战役,后期就全部交给樊哙,可以看作樊哙是当时汉朝仅次于高祖的最高军事统帅,且又是高祖的连襟。樊哙的官位是相国,高于陈平,所以这事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搞砸了。陈平最终完成任务,并且生擒樊哙。

  那么,说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就不宜看作从能力上说了,唯一的解释只能是从信任的角度而言。

  再看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刘邦对周勃评价极高,太尉相当于现代的三军总司令,高祖认为可以放心把军权交给周勃。

  高祖所考虑的无非是两方面,军事能力和忠诚度。军事方面除去已经嘱命相国的曹参,统帅大兵团参加过关键战役的有五人,樊哙、夏侯婴、周勃、郦商、灌婴。

广告

  樊哙是高祖连襟,夏侯婴是从高祖尚未起事就跟着的亲信,经历过各种考验,郦商、灌婴也都是跟随高祖多年的猛将,郦商的哥哥还为汉捐躯了。这里论起其他人和高祖的亲近,似乎还轮不到周勃。笔者这里只能认为,高祖凭自己看人的眼光判断,周勃是真的敦厚。其他人,多多少少都有些小心思。

  因此,高祖的遗言应该这样解读陈平这个人能力非常强,但是不可单独任用,需要提防。周勃这个人虽然没文化,但是绝对忠厚,可以信任,让他掌握军权,只要拉拢好周勃,我刘家江山就是稳固的。

  忽悠与跳坑

  高祖去世,吕后完全相信并按照高祖所嘱,先是萧规曹随连任相国,等到二人去世,不设相国,让陈平王陵分任左右丞相,周勃为太尉,一切按班如规。高祖看人的眼光确实独到,天下无事。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吕后准备把权力过渡给儿子孝惠帝时,孝惠帝却驾崩了,年仅二十四岁。这个变数实在是太大,孝惠帝的儿子年纪尚幼,而吕后已经垂垂老矣,整个汉王朝权力的中心都感到一种不安。不论上下,谁都担心局面失控。

  这种局面是汉高祖在世时无法预料的。吕后也许喃喃自语地发问过:先帝,这可如何是好?难题终究只能由自己一个人来扛了。

  她采取的策略是开始重用娘家人,提拔她那些娘家侄子(诸吕),抑制有可能争夺皇位的诸叔王,对诸大臣亦有一定的限制。此时,高祖所预料的基础发生变化,进而有个判断也出现了问题那就是周勃这个人敦厚,可以为皇室所用,但也同样可能被其他人利用,足智多谋的陈平当然不会不考虑到这层。

  《史记》所载是陆贾给陈平献策,建议拉拢周勃,陈平深以为然并择机实行。《史记·陆贾列传》载陈平用其计,乃以五百金为绛侯寿,厚具乐饮;太尉亦报如之。此两人深相结。

  这时候要回头说文章开头的一个问题:周勃为什么这之前都没察觉自己不如陈平呢?因为,人都不喜欢和比自己能力强太多的人交往,更愿意和自己差不多的或者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更自在。陈平当然明白这一点,为了和周勃更好地相处,陈平不管如何鄙夷周勃的智商,表面上永远是恰到好处的奉承,让周勃觉得一种乃肯临臣的存在感。直到若干年后,孝文帝登基,政局趋于稳定,陈平才偶露锋芒。

  当时虽然陈平拉拢了周勃,但只要吕后在世,或者孝惠帝没死,这种拉拢并没有多少意义,周勃的敦厚不会有负高祖的眼光,他不至于背叛主子。但是孝惠早崩,等到吕后长逝,少帝和周勃之间交情尚短,陈平就有文章可做了。他污蔑少帝及诸子都不是孝惠帝所生,也就是说周勃你没背叛主子,方法其实很低级,但这种谎言对于周勃这种老实人已经足够。

  功臣集团和齐王刘襄里应外合,除掉诸吕,并且杀死少帝及孝惠帝的所有后代,不管有诸多借口,这仍然是赤裸裸的弑君。对此陈平心知肚明,但周勃却稀里糊涂。《史记》载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

  说得很清楚,陈平才是主谋。

  陈平因为明白事情的根本性质,所以之后在汉文帝初登基时,表现得十分谦虚,《史记》载:

  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平。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愿以右丞相让勃。

  陈平的用意昭明,帮高祖定天下当然是无比正确光荣的事,所以要当仁不让地居功,但是诛诸吕杀少帝这事可不好说,所以尽管是自己主谋策划,也要把功劳让给周勃。

  而周勃本来就是个傻子,欣然也就以功臣自居,这点《史记·袁盎列传》记载得很清楚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汉文帝)礼之恭,常自送之。

  所以不妨想象一下,陈平的得意劲,这么大个锅,轻轻松松让人给背了,快活当下,恰逢汉文帝问政给了陈平秀场,陈平锋芒毕露,这回周勃再老实,也明白自己差陈平很远,于是让出右丞相的位置给陈平。陈丞相此时位极人臣,一面实权在握,显赫无比,一面有周勃这个大肉盾在前面扛着,十分舒服。

  权力场里谁都不容易

  后来陈平寿终正寝,汉文帝又请周勃出山。大约周勃太敦厚,文帝和亲信也算看明白了,留着他在身边,最多不过是一个稀里糊涂的骄傲的大公鸡,但不至于作乱。关键是他也没啥政治主张,陈平死了,周勃也就成了摆设的花瓶。之后又过了一年多,汉文帝位子坐稳,没必要再留着这个花瓶了,就直言不讳地有请周勃告老还乡。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