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生存压力,彭博社必须找到除数据终端外的新出路

2015年6月30日
面对生存压力,彭博社必须找到除数据终端外的新出路

你也许觉得Bloomberg的日子非常惬意——无论是彭博社,还是其同名创始人迈克尔•布隆伯格。前者是一家年营收额高达90亿美元的数据和媒体公司,它拥有的人力和财力足以让其他媒体公司嫉妒得发抖,后者则是备受尊敬的纽约市前市长,一位名副其实的巨头级人物。然而,尽管彭博社获得了成功,但公司内部却遭遇了认同危机,这是其创始人最终需要应对的难题。

美国政治新闻网Politico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概述了这种认同危机的某些层面,比如,自布隆伯格回归这家媒体巨头之后,许多重量级人物相继离职。前任CEO丹•多克托洛夫欣然放弃他的职务,将其让给了这位被他称作“神”的创始人。而传奇作品《彭博之道》(Bloomberg Way)的创作者马特•温克勒也选择离开。这本书是专门面向该公司最重要的终端业务撰写的,是一本类似于信徒教条的新闻采编手册。

不过彭博社内部的紧张局势与任何员工都没有关系,甚至与那个名字写在彭博社大楼上的人也没有关系。尽管这家公司规模庞大、实力雄厚,但它面临的最大挑战与其他媒体没有多大区别:核心业务正在失去生机,其主要原因是来自互联网的竞争,所以彭博社必须设法完成业务转型。而时间所剩无几。

传统观点认为,庞大的彭博社数据终端业务堪称一株摇钱树,其地位稳如泰山,大多数经纪人和基金经理宁愿放弃他们的长子,也不愿放弃彭博终端。每台终端的价格是一年2万美元,而彭博有超过32万台终端。不过随着廉价甚至免费的商业数据来源持续涌现,这一优势开始减弱。而从社交层面上看,数据终端通过公司内部通讯系统提供的内容也面临着来自Slack和Twitter等媒体的压力。

作为回应,彭博社耗费了大量资金来开展免费的网络业务,并特意招募著名经理人助其一臂之力,比如Atlantic Media的贾斯丁•史密斯和乔什•泰兰基尔。该公司还斥巨资引进人才来撰写《彭博商业周刊》、彭博视角(Bloomberg View)和其他产品。不过正如Politico的文章所指出的那样,这一切也造成了新员工之间的紧张感,其中许多人并不遵从“彭博之道”和老员工的指导。

“在这样一家过于看重秩序和稳定的公司,不和的苗头开始滋生:新闻社和《彭博商业周刊》之间矛盾重重,不过更明显也更重大的分歧出现在立足数据的终端新闻和布隆伯格本人特别推崇的高品位内容之间。事实证明,彭博社的双重目标——通过为终端提供数据来赚取数十亿美金收入,以及为更广泛的世界创造重要的新闻作品——并不总是符合多克托洛夫设想的‘良性循环’。它们有时候会产生矛盾。”

彭博社内部还有大量守旧派——实际上,彭博内部什么都很多。他们不仅有大批专门写证券市场消息的记者,还有许多只报道证券市场某一特定方面的记者。彭博社有超过2400名编辑,他们针对某些特定话题的编辑团队,比Business Insider等网站的所有采编人员加起来还多。根据一名华盛顿特区分部的员工泄露的备忘录,彭博社就像商业新闻领域的BBC,公司内部充满了牢骚。

长远来看,彭博社最大的困境与其竞争对手路透社没有多大不同。路透社一直在经受煎熬,它面临的压力更大,因为其数据业务不如彭博社那么赚钱。路透社也试图依托网络建立媒体运营平台,花费了数百万美元招聘作者和编辑,投资了数千万美元购买新的内容系统——然后新上任的首席执行官停止了该项业务,声称其回报不足以收回当初的投资。

在彭博社,《商业周刊》和电视部门加起来每年要损失数亿美元,这些亏损都由数据终端部门来填补。据Politico报道称,迈克尔•布隆伯格拿出的应对办法是一种公司达尔文主义,他让个人或团队彼此竞争,来看看究竟谁能够胜出。

“许多员工把迈克尔•布隆伯格的管理风格称作‘把猫放进袋子里’,看看哪只能活着爬出来。在2013年12月《财富》杂志的一篇文章中,有个比喻就是‘一个袋子里有五只猫’。而在今年《纽约邮报》的故事里,则有‘六只猫’。某消息源向Politico表示,有几只猫并不重要。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哪只猫能活着出来,而在于迈克尔•布隆伯格要把猫放进袋子。等这些猫都死掉以后,‘他就会再去弄一袋新猫,’消息源表示。”

至少在目前阶段,彭博社的数据业务还能产生大量收益,足以让公司从容地构想大规模的免费网络战略,或是找出从一个用户群过渡到另一个用户群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看,终端业务有点像美国在线的拨号上网部门,在开放网络已经赢得胜利,美国在线注定失败之后的很长时间,该部门依旧赚取了数亿美元。

显然,美国在线和彭博社有很大的不同,不过这个类比仍然很合适。数据业务是他们的生命线,也是其立身之本。如果这个倚靠不再像之前一样好使了,而那些新业务还没有找到自立之道,迈克尔建立的这家公司会有怎样的下场呢?

相关产品: